欧洲艺术协会 | 乌菲齐美术馆80幅馆藏真迹讲述“最后的贵族”
继提香“花神”展之后,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又一波馆藏真迹来到东一美术馆,4月11日,《最后的贵族乌菲齐馆藏 18世纪欧洲大师绘画》展正式启幕。
马丁·范·梅滕斯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哈布斯堡家族的玛丽亚·特蕾莎与其十三个子女的肖像》
步入展厅,美第奇家族徽章吊坠、以及美第奇家族的四幅肖像画,揭示了展览的主题“最后的贵族”。
整个展览精选了乌菲齐美术馆的80件馆藏真迹,汇集了戈雅、提埃坡罗、卡纳莱托等50多位艺术巨匠的重磅作品,全景展示了18世纪绚烂的艺术发展图景。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 安缇雅发言中
从左至右依次为: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 达仁利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 安缇雅
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 谢定伟
乌菲齐美术馆策展人 亚历山德拉·格里弗
意大利驻沪副总领事 程若轲
在展览开幕之际,欧洲艺术协会采访了策展人亚历山德拉· 格里弗(Alessandra Griffo),谈及了美第奇家族和18世纪艺术及展览亮点。
亚历山德拉· 格里弗介绍说:“美第奇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其家族成员是人们谈论欧洲自文艺复兴起的历史与艺术发展时无法绕开的名字。美第奇家族还出了三位教皇、两位法国皇后。乌菲齐家族富可敌国的艺术收藏以及和艺术至深的渊源,在“佛罗伦萨”和“文艺复兴”上打上了自己深深的烙印,为西方文化艺术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欧洲艺术协会主席 Emma和策展人Alessandra Griffo
“18世纪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当时的艺术作品不仅是美学上的艺术品,更是窥探创作这些作品的艺术家思想、梦想和愿望的窗口。”亚历山德拉· 格里弗强调,“18世纪时的巴洛克式的画作华丽(较17世纪更为奔放)与洛可可式风格相辅相成,后者则被收藏家们视为更狂野、更轻盈的任性风格。”
从左至右依次为:
乌菲齐美术馆策展人 亚历山德拉·格里弗
欧洲艺术协会主席 吴爱雯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 安缇雅
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在于18世纪各种艺术体裁和地区风格的作品一览无余,尽显整个欧洲文化的内在关联性。例如卡纳莱托笔下的《大运河景观》《威尼斯总督府景观》及其他风景与城市景观画,展现了交相辉映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和那不勒斯风光。
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谢定伟表示:“两周前,我们刚在这里为‘提香·花神——乌菲齐美术馆威尼斯画派珍藏展’揭幕,两个展览形成了两个世纪的欧洲艺术史发展的前后呼应,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18世纪的艺术时尚,是如何受到威尼斯流派影响,从而逐发展形成的。”
欧洲艺术协会主席 Emma采访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谢定伟
“和前三次与乌菲齐美术馆合作的展览相比,这次展出的作品没有特指某一位艺术名家,因为在18世纪,欧洲艺术全面兴起,展览中有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各国的艺术家,文艺复兴的影响在当时显现出来了。”谢定伟侃侃而谈。
据了解,18世纪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现代甚至当代的特征,都在此时开始形成。政治的革命、思想的启蒙也催生了无数欧洲艺术史上最珍贵、最具象征意义的作品。当时的艺术作品不仅是美学上的艺术品,更是窥探艺术家思想、梦想和愿望的窗口。
谢定伟先生说,这个展览也让我们十分感念美第奇家族最后一任后代对艺术遗产的整体性保留,以及由此造就的乌菲齐美术馆。
此次展览共分五个章节,围绕“宫廷与新社会肖像”“风景画、静物画与风俗画”“神话、历史与传奇故事”“旅游业的诞生”和“地方特色与遥远国度的魅力”来展现18世纪的欧洲艺术蓝图。
其中,“宫廷与新社会肖像”单元呈现的是十八世纪绘画艺术中的肖像画是如何体现当时的社会变革的。在那个时代,拥有属于自己的画像不再是统治者和国王的特权,人们纷纷用画像来展现自我。
而“风景画、静物画与风俗画”单元讲述的是十八世纪的欧洲对于风景画和静物画需求的与日俱增。同时,肖像画的普及和平民化也推动了风俗画的发展,这种题材再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拉近了人们与那个时代的距离。
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在于18世纪各种艺术体裁和地区风格的作品一览无余,尽显整个欧洲文化的内在关联性。例如卡纳莱托笔下的《大运河景观》《威尼斯总督府景观》及其他风景与城市景观画,展现了交相辉映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和那不勒斯风光。
“最后的贵族”将展出至8月25日,东一美术馆特别推出了双展联票,让观众充分领略乌菲齐美术馆珍藏的宝贵文化遗产。(摄影:顾宸宇 翁奇望 )